厦门大学留学生同学会
杨广云学长: 指尖聚爱 义剪传情

发布时间: 2024-12-24      访问次数:

转载自:

南强晚晴 微信公众号 (作者: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2021级 冯诗茜2024年12月24日 17:39志愿者风采 | 指尖聚爱 义剪传情

如侵权,请告知,将立即删除


    “享受杨老服务过的老人们,无一不感到满意,向他竖起大拇指,表示衷心感谢和认可。”《厦门大学报》上,刊登了一篇厦大退休教师撰写的赞美“杨老”的文章。杨老,便是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原副院长,刚退休四年的杨广云。他今年六十余岁,留着一头向后梳的白发,常戴着一副黑框眼镜,走路起来飞快,精神焕发。最开始,杨广云老师是白城社区的义剪志愿者骨干,现在的他,成为滨海街道义剪志愿队的志愿者之一。


让自己的退休生活发光发热


“大多数理发师的工龄都没我长。”杨广云笑着说。在上海读中学时,杨广云就免费帮同学、老师和家人理发,这渐渐成为了他的一个拿手技艺。

那时,他的理发工具很简单——一把手动推子、一把剪刀和一把梳子。1988年,杨广云出国继续深造,将自己的理发工具一并带出国,在担任莫斯科大学中国留学人员学生委主席期间,他也免费帮同学理发,回国时便将那套工具送给了中国的同学。2007年,他再次访学俄罗斯时,那位同学同他说工具还留着。

2021年,杨广云看见启福社工在白城社区海韵北区组织的集中义剪活动,掌握手艺的他被吸引住了,社工向杨广云简单地介绍了白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开展的义剪服务,他立刻决定要加入义剪队,丰富自己的退休生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我好像天生就是为社会服务的,我一点也没有感到负担,反而是乐在其中。”

除了参加义剪队,本该在家享受清福的杨广云还担任各种社会职务,如返聘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教学、小区业主委员会主任……即便参加了这么多公益工作,但只要社区的长者有剪发需求,杨广云便会安排时间上门服务。他说:“长者不方便出门理发,头发一长就会乱。我给他理的头发他很满意,我就很有成就感。”



一万个小时,练就精湛技术

      “那时用手动推子,手要一直捏,可酸了,现在都是靠电了,”杨广云感叹时代的进步,“我加入义剪队,也经过了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会看一些理发直播,观察别人的技术和手法。”他深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购置了一套齐全的理发工具,能够满足修剪、造型、清洁等需求,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出他对技术的追求和对志愿服务的热爱。

      理发不是一门脑力活,靠的是基本功和肌肉记忆。为了不让自己的技艺生疏,杨广云基本上每周都参与义剪,且服务覆盖范围广泛,除了主要服务的滨海街道的白城、演武、上李和曾厝垵居委会,他有时还乘出租车去更远的地方为已经搬离滨海街道的长者服务。作为“低龄老人”的他,精神矍铄,活力满满,丝毫不输年轻人,穿梭在地形复杂的社区之中。“从普通人变为专家要有10000个小时的努力,我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杨广云说。

在为长者理发的过程中,杨广云一丝不苟,每个流程都体现着他的细心、周到。“要理什么样的发型?要不要遮住耳朵?是要留坡度还是一刀切?”这些问题,杨广云都会在开始前和长者进行细致地沟通,尊重长者的想法。

在理发时,他总会弯着腰,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反复多次修整,直至美观、无瑕。他的手法熟练而轻柔,那些杂乱的发丝如同秋天的落叶般纷纷落下,留下一片整洁与清爽。



“最能聊天”的义剪志愿者

“义剪志愿者其实也是一个倾听者,一个交谈者。”杨广云认为义剪志愿者很重要的功能便是陪长者聊天,疏导他们内心的孤独。

1979年来到厦门大学读书的他,在与长者们的交流中总能找到与厦大有关的共同话题,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理发。在理发的过程中,他或是与长者聊起在厦大的往事,又或是聊到共同的熟人,从家长里短聊到宏观社会。

有一天,杨广云入户给一位90多岁的长者剪发,长者把自己年轻时的经历都讲述了一遍。他善于倾听,总能捕捉到老人内心的声音和关键信息,给予他们回应。“广云,之后要是有闲暇,咱们可以聊聊国际上发生的事儿,我也一直很关注,感觉和你交流一定能让我收获不少新观点和新看法。”义剪结束,长者送杨广云出门,聊得酣畅淋漓、意犹未尽。

      “在这个老龄化的社会中,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街道及辖下社区能够组建这样一支义剪队,在服务的同时,给老人们带去实际的心灵的慰藉,让他们感觉到社会在关爱他们,”杨广云说道,“我自己也觉得做了一件有益的事情,心情很好。”


        杨广云老师身体力行,宛如冬日暖阳,为老人们送上贴心的陪伴与诚挚的关爱。他以一己之力,默默播种着温暖的种子,期望能在滨海街道催生出更多对老龄群体的关怀之举,形成一种温馨、和谐且良性的互动交流氛围,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岁月的余晖中感受到尊重与关怀的温度,安享幸福的晚年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