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留学生同学会
曾定老师访谈:无私奉献,甘之如饴

发布时间: 2017-01-05      访问次数: 903

  

  

无私奉献 甘之如饴

——校留学生同学会曾定老师访谈


曾定老师是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曾任厦门大学生物学系系主任、肿瘤细胞工程国家实验室主任等职,是肿瘤细胞工程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海洋局海洋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优秀著作评审委员会委员、厦门生物学会理事长等。在无数学术光环的背后,曾老师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厦门大学留学生同学会的“工作”人员。他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与厦大留学生同学会结下不解之缘,从此在同学会中默默耕耘,三十年如一日地付出,却甘做无名英雄。

  
初识同学会

曾定老师于1950年考入厦门大学,1954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改革开放后,他被选为全中国第一批公派出国留学生,1983年回国,1984年至1992年担任厦门大学生物学系系主任。

身处异国之际,曾定老师就深切感受到国内外留学生信息交流的重要性,所以回国以后,曾老师很关注国外的学友与国内的交流。由于自己在美国体验到了先进技术和教学理念,担任生物学系系主任期间,他也积极推动CUSBEA项目(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生命科学领域最早的国家公派留学项目)在厦门大学的展开。许多通过这个项目出去的学生回国后还时不时回来看望曾定老师。

在系里工作时,曾老师就知道有这么一个留学生同学会的组织。而关于如何促进国内外留学生的交流,曾定老师认为:当时的留学生同学会发挥了重大作用。

厦门大学留学生同学会(以下简称“同学会”)的前身是成立于198610月的“福建留学生同学会厦门大学小组”。1988917日,“福建留学生同学会厦门大学分会”正式成立。

开始,留学生同学会托外事办代管,没有专职人员,只有一个办事员负责代管,各种材料收集整理和会费管理的任务十分繁复。后来,曾定老师主动请缨,把这项任务接了过来。虽然曾老师不是专职人员,而且作为生物学系系主任的他的教学和管理任务繁重,他申请设立的肿瘤细胞工程国家实验室也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但他还是在工作之余将留学生同学会的档案一份份细心地整理、归档。

曾老师逐渐成为留学生同学会的业务骨干。几十年来,厦门大学留学生同学会成员所有申请入会的工作,都由曾老师亲自负责。如今他虽已86岁高龄,却还在亲自管理这些事。

曾定老师还负责省会和校留学生会的联系工作。厦大留学生同学会是省会的分会,所有会员的入会申请都要报到省里,省里审批通过后,才分发会员证等资料。厦大分会的所有活动都要向省会报告,省里的一些活动也会通知厦大的会员们参加。2004年,厦门市成立了厦门市留学生联谊会。如今厦大留学生同学会有人入会,曾老师都要把正式名单上报给省里的同时,也把资料复印一份送到市里。

曾老师还协助组织厦大每年的留学生活动。以前厦门市中秋节有活动,厦大留学生同学会都组织会员分乘两三辆车前往参加。为了保证活动顺利进行,要事先发放通知,让会员填回执报名,以便确定人数,还要组织车辆,通知人员乘车安排,到了场地后请人帮忙引导车辆,接着登记到场人员等,曾老师都悉心参与了组织的每一个环节。

厦大留学生同学会每年都有一次联欢活动,签到时至少分三摊(理科摊位、文科摊位等)。每次活动,曾老师都会把会员信息按片提前打印出来,请大家签到的同时核对信息是否有变。

 

我是厦大第一批使用email的人”

除了直接接受会员入会申请、处理会员资料、组织活动、管理会刊,曾定老师还负责联系各部门人员、编写通讯录。

这二三十年,曾定老师从来都用email联系会员。说到email,曾老师还想起一件轶事:上世纪八十年代,厦大一有Email,曾定老师就通过它和国外的一些校友联系。国外的校友收到电邮,十分惊讶,问他:“国内现在也有email了?”至今,曾老师对自己是厦大第一批使用email的人这件事,还颇为自豪呢。

曾老师说:“Email现在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联系手段,比较方便快捷,我们不可能一对一地用电话联系600个会员。”他主要采取“分片联系”的方式,把整个同学会按片分,一共划成22片(主要的院系如化学化工学院自成一片,人数不多的就几个院合并成一片)。一有什么活动通知就按片群发,把通知发给每一个有email的会员。当然对没有email的人,曾老师则通过联络员(每个片区安排一个联络员)去跟会员联系,尽可能地多通知一些人。


为谁辛苦为谁甜

曾老师坦言,近两三年来,他在同学会的工作遇到了很大困难。由于年事已高,曾老师得了在老年人中不算罕见的眼部疾病——黄斑病变,必须少用目力,避免视力疲劳,一旦用电脑超过半小时,他的眼睛就受不了。因此,通知、联络工作受到了很大影响。

可是,在有人接替他之前,他还是心甘情愿地为同学会默默奉献。2013年,省留学生同学会要编写全省全体会员的通讯录,厦大的信息由曾老师负责。他花了四个月搜集、核对信息,给会员们发email联系,落实这些人还在不在厦大、是否离世、是否去了外省或出国出境。结果只两百多人反馈,而且有些会员被催促了好几次才回复信息。剩下的三百多人没有反馈,曾老师只好凭借自己的了解和印象,再参照旧的通讯录编写。

值得一提的是,编通讯录的工作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核对大量资料,但是最终通讯录做出来,曾老师却并没有署名。对此,他挥了挥手,有些腼腆地笑了:“我不要名,我只要把事情做好,这个社团发展好,我就高兴了。”

采访中,当被问及自己在厦大留学生同学会中的职位时,曾老师笑称:“我是一点名分都没有的,发通知的时候,署名都是秘书处。知道我的老师,就叫我曾老师。”他没有说出口的是,那些不知道他的成员,可能不曾关心与留意三十年“秘书处”这个名称背后是什么人。即便如此,曾老师还是一如既往地为同学会付出自己的心力,不求回报,甘之如饴。


(注:文章内容摘自《厦门大学统战工作简报》2016年第1P49-52,由校统战部学生助理廖志敏文字整理。本文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