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留学生同学会
忆泠散文:伦敦圣保罗大教堂

发布时间: 2016-12-12      访问次数: 2137

忆泠散文:伦敦圣保罗大教堂

原创 2016-12-11 /图 李美华 忆泠心情


一心要去参观圣保罗大教堂,不但是因为它是伦敦市区的著名景点,还因为英国玄学派诗歌的代表人物邓恩曾经在这里做过大牧师。邓恩生活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原为天主教徒,但这身份却给他带来了麻烦,曾在牛津和剑桥就读过的邓恩因为其天主教徒的身份而拿不到学位。不得已,邓恩只好妥协,改信英国国教,之后成为伊丽莎白时代掌管皇家大印的大臣托马斯·伊戈尔顿爵士的秘书。这一时期,邓恩已在诗歌上崭露头角,并有了一定的公共威望。然而,他和伊格尔顿年仅16岁的侄女秘密相爱并结婚再次给他带来了灾难,他因此被逮捕、拘禁,不但丢了工作,也毁了仕途。1621年,邓恩成了圣大保罗大教堂的大牧师。博学、机智和幽默让他又在此职位上名声大噪。邓恩的爱情诗堪称一绝,哲理诗发人深省,宗教诗和布道辞睿智独特。这样一位人物呆过的教堂,不参观绝对是不明智的做法。

 

也是机缘巧合,寻找伦敦的落脚点时,发现了圣保罗大教堂近旁有家青年旅社。虽然条件一般,但因为离地铁站近,而我确定一定要看的圣保罗大教堂就在边上,所以,我和闺蜜还是毫不犹豫就定了房间。也因为近,我们直到要离开伦敦那天才去参观教堂。


圣保罗大教堂始建于公元604年,是英国第一大教堂,世界第五大教堂,也是世界第二大圆顶教堂。建筑为华丽的巴洛克风格,覆有巨大穹顶,高约111米,宽约74米,纵深约157米,穹顶直径达34米。教堂气势恢宏,与周边建筑相比,显得独特而抢眼。正门中间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由八根罗马柱撑出三角形的顶部。三角形内部有石浮雕,顶部中间和两边各有一尊雕像。下半部分则有十二根罗马柱,柱顶俱是花型雕饰,显得非常庄重。左右两边则是两座高出主体部分的钟楼。教堂前面的小广场上,还有一尊1712年建立的女王安妮的雕像。女王头戴王冠,手握权杖,面朝右前方,虽着裙装,但也显得威严无比。据说立这尊雕像,是因为圣保罗大教堂是在安妮女王统治的“太平盛世”落成的。

 

进得教堂,只觉建筑气势宏伟,气氛则是静谧安详。因为教堂内禁止拍照,除了游人偶尔的低语,连相机拍照时的声音都没有。教堂提供语音设备,大家都带着耳机边听介绍边参观。教堂内部的主体是十字形的建筑。而教堂的顶部也有一个镀金的十字架,在阳光底下熠熠生辉,使得教堂庄严而神圣。十字的中点便是穹顶的中部。仰头望向穹顶天花板,拱形的建筑周围俱是精美的壁画,讲述着宗教文化故事。壁画风格精美华丽,给人的感觉便是神秘而梦幻。



圣保罗大教堂曾举行过许多重大典礼,有海军上将纳尔逊、英国首相惠灵顿和丘吉尔的葬礼,有维多利亚女王的钻石婚庆典礼和伊丽莎白女王二世的金婚庆典,还有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的世纪婚礼等。历代的许多模范人物均在此受到人们的纪念,其中有政坛领袖、军界魁首、建筑大师和科学巨匠。纳尔逊和惠灵顿都葬在教堂里。穹顶的正下方安葬的是教堂的设计师克里斯托弗·雷恩。这位把一生都献给科学技术和建筑的天才设计师给伦敦留下了一个丰碑式的宗教圣地。地板上的石砖上写着他的墓志铭:如果你在寻找他的纪念碑,请你环顾四周。意思就是说,这座教堂就是他的纪念碑了。


我到圣保罗大教堂的目的之一,便是寻找玄学派诗人邓恩在此留下的痕迹。由于教堂有欧洲最大的地下室,而在此被纪念的人物又很多,我转了两圈才找到了教堂后部右面墙上邓恩的雕像。雕像并不大,邓恩的面部表情严肃而神圣,似乎在默然审视着后世这些对他熟视无睹的游人。我在邓恩的雕像前面默视良久,想起邓恩传奇的一生,想起他那些或讴歌爱情或谴责爱情的不朽诗作,很难把他和一个侍奉上帝且能以其精彩的布道传世的大牧师联系在一起。这又让我想起了中国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曾经娶妻生子、过着世俗生活的李叔同突然间抛妻弃子,遁入佛门,而后成为得道高僧,其一生同样是传奇而神秘的。

 

圣保罗大教堂有楼梯通往穹顶,我决定不留遗憾,一定要登顶。登完几段楼梯,第一阶段到达的是绕着穹顶的室外平台,在此可俯瞰伦敦市景。但是,令我失望的是,我看到的景色既不壮观,也不漂亮。这里那里突兀地伫立着单栋高楼,整体显得凌乱而灰暗。第二阶段到达的是接近穹顶的室内围栏,在这里可以更近距离地看到穹顶周围的壁画。距离越近,壁画产生的震慑感越强。虽然对壁画描绘的故事不甚了了,但带来的无形的神圣感还是很入心的。登顶下来,正好教堂在做弥撒。一个牧师身着白色的牧师袍在布道。我也在一张凳子上坐了下来,跟着牧师参加仪式。虽然我不是教徒,但既然机缘巧合,不妨体验一下。整个仪式简短而神圣,让我再次感受到宗教对心灵的引领和威慑作用。

 



圣保罗大教堂给我的印象中,最为深刻的则是大教堂每过一刻钟便会敲响的钟声。钟声响亮、淳厚,余音缭绕,给人警醒,特别是在深夜和清晨。不知怎的,每次听到钟声,我便想起海明威的小说《丧生为谁而鸣》。小说题目正是来自邓恩的布道辞。其实,人的生命,从一开始就蕴含着悲苦。人一降生,就以自己的哭声宣告来到这个世上,经过一辈子繁杂的磨难,到最后大多还是在病痛的折磨中离开人世。而尚在人世的人,听到的则是一次又一次为离世的人敲响的丧钟,直到自己再也听不到为止。历经一千多年的圣保罗大教堂见证了多少人类的悲欢离合?又送走了多少悲苦的生命?它顶部的十字架,对教徒来说,是在指示通往天堂的路,而对我,它似乎在告诉人们,人,从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天开始,就预示着这一生得背负着各种由责任、道德和情感铸成的沉重的十字架,在各种矛盾、纠结和磨难中走完自己的人生之路。所以,人的生命,其本质是悲哀的。


完稿于2016/12/111105



李美华,笔名忆泠,福建连城人。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教授。美国哈佛大学、伊利诺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作品有专著《英国生态文学》、《琼·狄第恩作品中新新闻主义、女权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多角度展现》、译著《飘》(译林版)、《德黑兰的屋顶》、《动物农庄》(上海文艺版)、诗集《忆泠自选集——水声泠泠》、《雪落无痕》、散文集《抒情的岁月——哈佛访学散记》、《邂逅流年》及小说《永远没多远》等。